首页登陆80周年院庆安全教育语言文字ENGLISH加入收藏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首页 >  党群建设 >  学院党校 >  正文
学院党校
《党政干部和党务工作者学习文选》(第90期)
作者:  发布者:   日期:2017-06-01  浏览量:

■新闻综述

习近平: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保持了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

习近平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习近平指出,反恐怖斗争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是一场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斗争,必须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嚣张气焰打下去。要建立健全反恐工作格局,完善反恐工作体系,加强反恐力量建设。要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筑起铜墙铁壁,使暴力恐怖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要发挥爱国宗教人士作用,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正面引导,既满足他们正常宗教需求,又有效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

习近平强调,暴力恐怖活动漠视基本人权、践踏人道正义,挑战的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底线,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我们要坚定不移相信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他们一道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李克强:开创中非合作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被称为非洲政治首都的亚的斯亚贝巴,来到中非象征友谊的非盟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感谢祖马主席和海尔马里亚姆总理热情洋溢的致辞,感谢非盟轮值主席阿齐兹总统的邀请,以及埃塞俄比亚政府和非盟委员会细致周到的安排。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向非洲人民和非洲各国政府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这是我担任中国政府总理后首次访问非洲,也是我第二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听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故事、关心着坦赞铁路建设成长起来的。5年前,我访问了法老的故乡埃及,今天又到访“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经历相似、发展任务相近、精神追求相通。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取得新成就,令人鼓舞;中非合作到了提质升级新阶段,前景广阔。在人们眼里,今天的非洲,是生机勃勃的非洲,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在我看来,非洲堪称“三个一极”。

非洲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极。非洲有54个国家,占联合国席位超过四分之一,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非洲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在全球发展、气候变化、国际治理体系改革等重大问题上休戚与共,共同发声。在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背景下,非洲的声音全世界都需要倾听,非洲的作用各方都要给予尊重。非洲已成为促进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非洲是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一极。非洲地域广袤,资源丰富,人民勤劳,10亿人口的巨大发展潜能正强力释放。新世纪以来,发展步伐加快,年均增长超过5%,是全球经济成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成为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下的一抹亮色,非洲经济总量已达2万亿美元,被公认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

张德江出席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闭幕会并发表讲话

张德江说,本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全社会对这部重要法律的修改都很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针对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着重健全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完善防治污染的法律规范,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了全面修订,这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环境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宣传好贯彻好实施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张德江说,解释法律是宪法和立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次会议经过认真审议,通过了关于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7个法律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具体含义和适用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有关方面要认真贯彻执行。

张德江指出,修改预算法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注重从法律制度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要认真研究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抓紧修改完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争取尽早出台,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俞正声主持

全国政协17日下午在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就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座谈交流。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

全国政协委员杨崇汇、李崴、曹鸿鸣、赵阳、陈寒枫、许琳、高杰、蔡建国、吴晶、黄文平、李卓彬,贾益民、林文肯、雷振刚、郭熙、章新胜等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发言。委员们认为,海外华文教育是面向广大华侨华人,特别是华裔青少年群体系统开展民族语言学习和中华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友好关系、保持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提升国家软实力等具有深远意义。委员们围绕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支持海外华文教育的工作机制、按照华文教育自身特点和规律进行专项设计和规划、编写教材、培训师资、办好国际学校等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座谈会气氛活跃,大家发言踊跃,思考深入,俞正声不时与发言者交流讨论,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

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张庆黎出席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何厚铧、李海峰在座谈会上发言。

刘云山:扎实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各级党委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和要求,分层分类扎实推进,学习教育、听取意见逐步深化,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初见成效,但同时一些地方和单位也存在工作不扎实、不深入、不到位的问题,会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做好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

刘云山在讲话中说,第二批活动单位特别是市、县机关将于5月中下旬陆续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这是检验学习教育成效、打牢整改落实基础的关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精心组织实施,不折不扣做好每一项工作,使查摆问题真正到位、开展批评见到实效。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效果不好的地方和单位要进行“补课”、“回炉”,不急于进入下一环节。

刘云山说,把问题找准找实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前提。要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聚焦“四风”找问题,不散光跑偏、避重就轻,使查找出来的问题与事对接、与人见面。要坚持分层分类找问题,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单位,分别提出查摆问题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不流于形式、大而化之。要敞开大门找问题,真心听取群众意见,使查摆出来的问题让群众认可。

王岐山: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 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当表率作示范

王岐山指出,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组织要冷静清醒认识当前形势,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责任。

王岐山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动员全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牛鼻子”。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要狠抓改进作风、严明纪律、惩治腐败,在党的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要坚持巩固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不断凝聚党心民心。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国有国法,党有党规,管党治党靠的是铁的纪律。要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意识和纪律观念。要加强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坚决查处那些不收敛不收手、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形成有力震慑,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张高丽:推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张高丽充分肯定了第30次南极考察队取得的显著成绩。他说,全体考察队员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成功建立了我国第四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雪龙”号船首次实现了环南极大陆航行,开创了我国船舶环南极大陆航行的新航程,胜利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考察期间,还完成对俄罗斯籍遇险客轮乘客的成功救援,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在考察队返航途中,还参与了在南印度洋海域马航失联客机的搜寻行动。

张高丽强调,做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有利于争取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目标;有利于深化人类对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认知,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有利于极地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30年来,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永无止境,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希望全体极地考察工作者进一步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继续弘扬极地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实践,努力建设海洋强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 本期聚焦

编者按:近日,有媒体报道浙江首批聘任制公务员即将上任。此前,公务员聘任制已在全国不少城市地方试点,社会上以及学术界对此的讨论也从未间断。浙江此举,又再次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委任制相对,聘任制能否真正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与其他地方聘任制的无疾而终,浙江实行公务员聘任制又是否能够完善聘用公务员的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相关阅读请点击>>> 投稿信箱:lilun@people.cn

汪玉凯:最终将能打破公务员“铁饭碗” 形成“能进能出”机制

汪玉凯谈到,公务员聘任制在我国的法律依据早已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深圳市在我国较早开始探索,目前聘任制人员占公务员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北京市也很早开始了试点。从长远来看,如果公务员聘任制的细则能够制定完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操作,是能够在未来打破公务员终身制这一“铁饭碗”的。

如何保证聘任制公务员“能进能出”,汪玉凯指出,此类公务人员与传统的公务员身份是一定区别的,毕竟不是终身制的概念。而且,我们采取的是双向选择的招聘模式,在考核方式上也有区别,所以,在退出机制方面是能够保证“能进能出”。

义乌市首批5名聘任制公务员年薪30万元是否是偏高?汪玉凯认为,聘任制公务员收入较高于其他公务员有两个原因:首先,此类公务人员没有终身制的身份,其收入不会按照传统公务员的收入标准进行界定,其次,目前聘任制公务员的职位主要面向的是业界的高端人才,其专业技术性要求非常高,一般的公务人员是达不到其标准,所以在收入方面也是参考社会标准规定的,所以收入相对来讲较高。

专家:聘任制公务员助力破除官本位

专家表示,聘任制公务员的出现对官本位意识是一次有力的冲击。一方面,聘任制公务员在政府机关工作,却与升迁无涉,只凭专业技术知识吃饭,这会对官场文化起到消解作用;另一方面,他们置身官场却不用应付那些复杂的人与事,也有助于避免无谓的政治游戏造成智慧浪费,提升行政和服务效率。

“聘任制要求公务员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工作上,而不是在职务的升迁上,这对于从机制上破除官本位有重要意义。”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旭涛教授认为,聘任制公务员本身就为适应特定的岗位需求、完成特定的工作而产生,工资待遇可以按照市场化的标准来制定,但让他们担任领导职务并不合适。在这种制度设计下,官本位的思想自然就淡化了。

王锡锌:公务员聘用制需完善上岗后的后续考察和退出机制

王锡锌表示,公务员的聘任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明规则”和“潜规则”的约束。“所谓的明规则,比如连续签了两个固定期限合同后,完成两个聘期,按照劳动合同法再来签约,就是无固定期限合同。此外,从潜规则的角度说,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长了,他跟周围都会发生方方面面的联系,形成关系网络。”

在专家看来,如果不细致考虑聘任制公务员上岗后的后续考察和退出机制,这样“瓷饭碗”就有熬成“铁饭碗”的可能,从而背离了聘任制制度设计的初衷。

除了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舆论对于公务员的聘任制的实践过程还有更直观的担忧。根据《公务员法》规定,“机关聘任公务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也可以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直接选聘。”

董克用:公务员聘用制是委任制的有效补充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克用指出,聘任制的出现,也提示了需要改革公务员的入口环节。“凡进必考”是很好的进步,关键是如何考、考什么,制度设计要使进入方式、吸引的人才更多元化,才能更好地适应政府管理和服务多元需求。

董克用指出,其实委任制公务员也并非“终身制”,而是有渎职等五大退出渠道,但由于考核表面化、走形式,导致退出机制生锈,运转不灵。

董克用指出,不同类型公务员的职业生涯不一样,但当前我国都是以行政职务替代本义上的职业化,好像不带“长”字就没进步,这限制了大部分公务员的发展和工作积极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评论专栏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制度护航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一种传递崇高精神追求和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向善之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星分散到成规模有组织的历史性变化,6000余万志愿者亲切的微笑和活跃的身影刻画下中国社会不断迈向文明进步的足迹。

但与13亿人口相比,我国志愿者人数明显偏少,志愿活动的普遍性、经常性明显不足,志愿服务的规模、层次和水平亟待提升。扩大志愿者队伍、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打造志愿服务品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是当前发展志愿服务的迫切任务。这些工作都需要制度的保驾护航。

一个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一切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加强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是长远之策、根本之策。今年初,中央文明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和《社区志愿服务方案》是指导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文件。各地应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光明日报:礼仪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习近平同志不久前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中国人民的生活充满着礼仪制度。这些礼仪制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行为的规范,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延续。“礼仪”二字意涵丰富,中国古代就是“礼治”的社会,“礼”是国家政治与个人生活的规范。古代有“五礼”之说,体现了政治生活与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传统社会的“礼”也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使“礼”与“法”并重成为治国之道、仁政标准。作为行为方式的“礼”便是“仪(式)”,仪式作为礼的表现形式,在不断的演化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制度化的“仪式”来源于国家对“礼”的规范和引导,也发展成了礼仪制度,体现了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起,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仪典范的作用,将礼仪规范上升为国家的礼仪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河北日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着我们党的政治主张,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凝结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反映着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的集中体现,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是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有效维持的基本依托。同样,离开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核心价值观也将难以延续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中国化形态。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涉及的价值理念十分丰富,其中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平等正义”等的揭示,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理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指明了方向。

西藏日报:讲好西藏故事 共筑中国梦想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讲好西藏故事

着眼于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动员、激励各族人民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不懈团结奋斗,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离不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把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失的价值内核。实现中国梦,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其中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它在为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的同时,也将逐步彰显强大生命力,触及思想深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为实现梦想不懈奋斗的具体行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家解读专栏

扈海鹂:文化自觉与核心价值观建设

任何社会共同体都是文化共同体。核心价值观反映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理想与追求。核心价值观的阐述与建设,是文化自觉的体现。人是符号动物,人类生活依赖符号价值的认同而生存。人类早期生活的礼仪、图腾、宗教、村落习俗等,都是不同文化群体所看重的基本价值取向。其结果是塑造了一种规范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人的意义世界。所以,文化自觉,其实是一种文明自觉。不论是那些古老文明国家,还是现代民族、那些成熟的现代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如此。一个民族对核心价值的解释,关乎它的文化传统、社会理想、行为秩序,构成了它的文化优势与特性。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述,“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在50个以上的世纪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中国人没有停止过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中国古人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将厚德载物”,“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理念,反映出儒家文化传统的哲学理念,其价值自觉与文化自觉是联系在一起的。从文化复兴到19世纪,欧洲社会进化、进步、启蒙理性的理念,同样具有很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觉”,最终形成“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的文化诉求,支撑、影响了现代化的进程,成为一种文明遗产。

孙来斌:用核心价值观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物,不仅需要物质意义上的家园,而且需要精神意义上的家园。物质意义上的家园,能给人遮风挡雨、提供饮食起居之所,而精神意义上的家园则给人以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从社会角度来看,精神家园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且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手段而言,精神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早已引起思想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反复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并非只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还要受到精神因素的制约。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阐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受到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的促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精神力量的推动。就目的而言,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因素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这段话虽然略显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因为人存在的根本意义只有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解释,即如其所言:“人不仅生存着,而且知道自己生存着。

冷兴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文化自觉与自信。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烙有各自特点的价值观念,罔顾这一规律和事实,强行移花接木、植树种草,必然南辕北辙、事与愿违,甚至水土不服、一败涂地。综观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核心价值理念,虽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形成的,但其思想根源还是来自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两个基本源头,并且历经了几个百年才最终塑身定型。如果不顾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价值观,显然在现实上是不可行的,后果上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实证明,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注重传承汲取传统价值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以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作为基本价值资源,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新诠释,使其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底色,展示出浑厚深沉的历史韵味和中国气派,这正是深刻把握价值观的发展规律,对中华传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真实表现。

张晓林: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生活中的共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的先进性要求,但它同时又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价值观念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群众基础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不能狭隘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只是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观,更不能视为少数精英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共同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为此专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把24字箴言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当前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为什么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出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在于我们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形势新任务,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舒刚:建设核心价值观——人是中心

以人为中心,就要把价值观建设落实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不仅有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分配的高度公平、社会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而且要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智力、体力和心力的全面提升,也就是人的技能水平、健康水平和文明水平的全面提升。从这个角度看,价值观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主导地位,但又必须与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这启示我们,价值观建设不要单打一,不要仅仅就价值观论价值观,要与人的自我发展结合起来,与人的自我完善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人的劳动技能的培养中,融入到职业素质的教育中,融入到身心健康增进中,融入到人的日常需求和日常生活中。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体现价值观,用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人的发展的一种需求、一种追求。

丁玲辉: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表述,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和精髓。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面对新时期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在西藏执政基础,而且对消除不良社会风气、引领塑造良好社会风尚,坚定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集聚起全面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法治文明美丽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有着重要作用。

■ 学习问答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和壮大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党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方位,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头在哪里?

答:任何一种社会价值观都不是自然产生的,都有自己的理论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它的理论源头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和发展其统治而建构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是对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总体性提炼和概括,在该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统治地位。马克思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统治阶级不仅是物质生产的控制者,也是思想观念生产的控制者,调节自己时代的思想观念的生产和分配。作为统治阶级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制度化的思想体系”,是对一种社会制度合法性的基础论证,并以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态发挥作用,目的在于使社会成员认同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意识形态应当是目的性与因果性的统一,也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意识形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或集团自觉建构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即核心意识形态。它是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是统治阶级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主流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统摄意识形态,并进而统摄全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对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人的发展、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国民心理、文学艺术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在有的情况下具有决定性作用。

3、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重要阐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进行了具体部署。这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理论建设上的又一重大创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自觉。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又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尤其离不开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追求和实践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理想,就能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器。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能够最大程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个人价值追求转化为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更好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破解转型期思想问题的导航灯。用核心价值观解疑释惑、正本清源、指引方向,就能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下一篇 《学习文选》(第92期)
下一篇 电气工程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教职工组织生活安排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重庆大学A区第六教学大楼 邮编:400044 电话:023-65102434
版权所有@ 2013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渝ICP备 05005762号 技术支持:重庆巨软科技有限公司 后台管理
elementnameelementnameelementnameelementnameelementnameelementnameelementnameelementnameelement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