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科学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
作者: 编辑:孟繁琦时间:2018-05-28点击数量: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之一,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科学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1.坚持根本: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体现什么人的需要、为谁服务是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问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建设首先要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绝不能搞所谓的“中性化”“纯粹学术化”,绝不能搞“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必须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高层面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

  要坚决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借口创新话语体系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主导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建设,大力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影响力、主导力;另一种是借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而忽视或教条化、机械式对待话语体系建设。“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高校要在理论创新、思想引领、价值创造上走在前列,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建设就必须做好创新转化的文章,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灵活体现在话语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之更富有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

  2.遵循规律: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要使理论能够彻底地说服人,就必须使理论扎根于实践,使理论本身真正为群众所认知、所理解、所接受。

  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抽象的理论思辨和封闭的逻辑论证,而是与丰富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的思想表达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是科学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高校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作出新表述。当前,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和研究优势,善于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科学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

  同时,宣传思想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不能“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要注重联系师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

  3.厚植根基: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和话语表达,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独特的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更要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现实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把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为青年学生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文章、著作等,形成了特色鲜明、独具个性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和意蕴,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这也为我们的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生动范本和重要遵循。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科学汲取其中的合理元素,着力打造同我们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相承接、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和现实解释力的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真正把文化自信这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贯穿融入教书育人和宣传思想工作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4.融入网络: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

  互联网突破了大学、课堂、求知的传统边界,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生活网络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大学生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其思想行为中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要‘跳出高校看高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科学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要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新常态,强化全媒体观念,深入研究网络思维特征和网络传播特点,有效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要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大的网络名师“大V”,积极建设一支以学生和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网络舆情队伍,善于运用大学生喜爱的网络表达方式,唱响网上好声音,传播网上正能量。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活起来,依托微博、微信、动漫、视频等网络传播平台与互动社区,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包装、“翻译”和转换,讲好“网言网语”,做到“网聚人心”,不断壮大网络舆论引导力量,守护好共同的网上精神家园。

  5.改进文风:对接青年学生话语表达方式。

  文风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学风问题,更是党风政风的集中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不良文风蔓延开来,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高校里所指的文风的好坏不单纯是指教师写文章、作报告的风格,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由此涵养、引导出的学风、教风、师风、校风,这些毫无疑问都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当今时代,如果只用官话套话灌输心灵、只用学术概念应对现实问题、只用大话虚话解决学习困惑、只用老话旧话排解生活烦恼,就难以让大学生信服。时代的变革、形势的变化,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紧贴学生实际、创新话语体系。”这也正是科学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

  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真正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反对“长、空、假”,倡导“短、实、新”,运用青年学生喜爱并接受的思维和活动方式,努力实现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增进话语共通、思想共识、心灵共振,进而不断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本文系教育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任务”、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