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选
本 期 要 目
2014年11月刊
主办: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cpc.people.com.cn/
人民网理论频道
theory.people.com.cn
主编:孙海峰
副主编:万世成
编辑:万鹏 朱书缘
联系人:万鹏
电话:010-65368362
传真:010-6536396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邮编:100733
声明:本刊所选编稿件均转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合作媒体,请勿擅自盗印、出版。
本刊为免费电子刊物,仅供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以及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参考。
欢迎读者为我们改进办刊提出意见建议!
邮箱:lilun@people.cn
|
■ 新闻综述…………………………………………………1
■ 本期聚焦:法治中国………………………………4
•胡建淼: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更要注重解决质量问题
•肖立辉:党内法规清理工作为从严治党提供重要依据
•戴焰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还需重视和完善“程序性”
•方世荣:厉行法治不容许党内存有“真空地带”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评论………7
•人民网论:弘扬核心价值观须长流水重实效
•中国青年报:任何时候,爱国情怀都不应被边缘
•光明日报:“自干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人民日报专访周小平:必须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家解读………8
•马一德: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
•杨明:不能割断“精神命脉”
•周世敏: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落细、落小和落实
•张湘涛:雷锋精神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宝贵财富
•李泽泉:践行核心价值观应抓好“知、情、意、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问答………10
•1、为什么“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如何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
•3、如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溯源?
■编者往来 ……………………………………………… 10
|
■新闻综述
习近平: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开放格局。亚太经合组织应该发挥引领和协调作用,打破种种桎梏,迎来亚太地区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新一轮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要打破亚太内部的封闭之门,敞开面向世界的开放之门。要在推进茂物目标的同时大力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明确目标、方向、路线图,尽早将愿景变为现实,实现横跨太平洋两岸、高度开放的一体化安排。
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全力推动改革创新,挖掘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打造强劲、可持续的增长格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增长动力从哪里来?毫无疑问,动力只能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从调整中来。我们要创新发展理念,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出口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改革驱动,通过结构调整释放内生动力。我们要改变市场管理模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要推动科技创新,带动能源革命、消费革命,推动亚太地区在全球率先实现新技术革命。我们今年推动互联网经济、城镇化、蓝色经济等领域合作,探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抓住了重大、前沿的国际经济议题,开了个好头。
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互联互通是一条脚下之路,无论是公路、铁路、航路还是网路,路通到哪里,我们的合作就在哪里。互联互通是一条规则之路,多一些协调合作,少一些规则障碍,我们的物流就会更畅通、交往就会更便捷。互联互通是一条心灵之路,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会越讲越明白,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办。实现亚太全方位互联互通,就是要让脚下之路、规则之路、心灵之路联通太平洋两岸的全体成员,打通融资贵、融资难的瓶颈,就是要加强公私伙伴关系建设,实现联动式发展。【详细】
李克强:发展合作问题,关键是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在今后相当长时间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东亚地区仍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东亚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同东盟国家的发展互为机遇。东亚峰会应将《落实〈金边发展宣言〉行动计划》作为未来合作指导文件,推动六个重点领域合作,努力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推动东亚贸易投资便利化。中国与东盟自2002年启动自贸区谈判以来,双边贸易增长了8倍,东盟十国的人均GDP增长了2倍多,中国连续5年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3大贸易伙伴。双方正在努力争取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尽快完成,中方愿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协定谈判。中方将在未来3年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支持双方经济技术合作。中国主张贸易自由化,致力于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中方愿与各方一道,力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2015年底前结束谈判。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刚刚闭幕的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与会各方都支持启动亚太自贸区(FTAAP)倡议。中方对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持开放态度。各种自贸安排都可为构建公平自由的国际和地区贸易秩序发挥积极作用。
加快东亚互联互通。中方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就是要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正在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秉持开放包容理念,与亚行、世行等现有机构形成互补,着力解决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问题。中方已宣布成立丝路基金,优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中方将向东盟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并启动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二期30亿美元的募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还将设立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加快地区互联互通建设。【详细】
张德江: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张德江说,本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这次修改是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来的第一次修改,是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一次重要完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认真宣传好、贯彻好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依法及时准确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不断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法律途径和法治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
张德江说,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本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反间谍法,对现行国家安全法从名称到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次会议还对反恐怖主义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这也是加快国家安全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抓紧修改完善,争取尽快制定出台,为全面加强反恐怖主义斗争、最大限度消除恐怖主义威胁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张德江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本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要认真组织好国家宪法日的活动,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详细】
俞正声:政协委员要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模范践行者
俞正声在闭幕会讲话中指出,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有许多重大战略举措和重要理论创新。要在深入学习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要原则、工作布局、重点任务、根本保证等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把握实质,融会贯通。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好四中全会精神,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广泛动员、精心组织,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广大政协委员原原本本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俞正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按照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紧密联系政协实际,发挥优势作用,认真履行职能,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积极献计出力。要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切实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紧紧围绕法治中国建设认真履行政协民主监督职能,切实加大监督力度。政协委员要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模范践行者。【详细】
刘云山: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刘云山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将开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有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刘云山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领会、深入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深刻领会、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深刻领会、深入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刻领会、深入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详细】
王岐山: 反腐继续保持高压态势
王岐山指出,四中全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迅速行动起来,原原本本学习全会文件,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的部署上来。思想认识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详细】
张高丽: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 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张高丽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户籍制度改革。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审议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张高丽强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遵循规律、积极稳妥,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坚持存量优先,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需求;坚持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增强集聚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确保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要以人为本、顺应民意,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的意愿,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在制度安排上为各类社会群体提供更多选择,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要统筹配套、协同推进,抓紧制定《居住证管理办法》,做好户籍制度改革与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农村产权、财力保障等相关领域改革的衔接。【详细】
■ 本期聚焦
编者按:《中共中央关于再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日前发布,纳入第二阶段清理范围的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期间中共中央制定的411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160件被废止,231件宣布失效。《决定》的发布,标志着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全部完成。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党内法规清理有何深刻寓意?今后党内法规工作的重心应放何处?投稿信箱:lilun@people.cn
胡建淼: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更要注重解决质量问题
中央对这次集中清理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和任务来部署。2012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要求党内法规制定机关适时对党内法规进行清理。2012年6月,中央批准印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意见》,启动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
这次清理的对象是新中国成立至2012年6月期间以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形式发布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清理工作按照由近及远、先上位后下位的思路进行。据介绍,由近及远,是指清理工作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清理1978年至2012年6月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第二阶段(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清理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而先上位后下位,是指先对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待清理结果出来后,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区市党委再开展审核、审批等工作。
2013年7月29日,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第一阶段清理任务顺利完成,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2014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关于再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第二阶段清理任务宣告完成。至此,本次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圆满结束。
据悉,从部门和地方清理情况看,绝大多数中央部委和省区市党委均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清理任务,正在有序推进第二阶段清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各省区市党委还普遍启动了对省区市党委工作部门、省以下各级地方党组织及其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详细】
肖立辉:党内法规清理工作为从严治党提供重要依据
清理工作有四个核心问题,一是谁清理,即清理工作的行为主体,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主体是中共中央,具体工作由中央办公厅会同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承担。二是清理什么,即清理的对象,是特定时期内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三是怎样清理,即清理的程序和步骤,中央有关部门已经设计了一个流程图和时间表。四是清理结果的运用。与前三个问题相比,清理结果的运用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我们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既不是制作历史档案封存起来,也不是作为一个“政治盆景”摆在那里供人欣赏的,而是为了解决当前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中的问题,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建立良性的党内秩序。简言之,是要把清理结果拿出来用到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中去。所以,能不能用,如何用,将直接考验着党内法规工作者的智慧。从运用党内法规清理工作的结果角度来看,至少我们需要做以下几件事情:【详细】
戴焰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还需重视和完善“程序性”
围绕如何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一话题,在访谈中戴焰军谈到,从四中全会《决定》可以看出来一个非常明显的亮点,我们把党自身的各项法规制度的建设纳入了整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之中。《决定》中关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及党内法规制度的建设,这几个方面实际上是并列的,把党内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建设作为整个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进去。
这样的一个亮点有何意义,戴焰军强调,首先是它本身可以更好地保证党内各项法规制度和各项国家的法规制度的一致性,当然也就保证了党在执政过程中,我们的干部、各级组织能够更好地遵法守法、依法执政。这本身对于各种滥用权力、腐败现象是非常好的制约。所以,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对有效地来预防党内的腐败现象,对于我们从严治党也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次,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比如说在司法领域、在行政领域,《决定》也作出了很多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很多明确的要求,这本身也保证了我们在执政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管好权、用好权。从这一点上来讲,它对于我们从严治党也是具有非常明显的意义。【详细】
方世荣:厉行法治不容许党内存有“真空地带”
从现实来看,领导干部未能依法办事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的深层原因之一,是一些领导干部本身缺乏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有的已形成了一些传统的、非法治的思维习惯,如认为法律碍手碍脚不如自己的个人经验管用。因而时常产生在本单位突出个人威权地位的思维、打法律擦边球的思维、钻法律空子的思维、搞形象工程应对检查的思维,甚至还有存在违法不一定被发现、发现了也可设法化解的侥幸心理等,因而必然会采取各种不合法的方式处理工作事务。
改变旧的思维定势和方式,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落实。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进行较系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的教育培训,如公权力受法律约束的思维,能掌握和遵守法律保留、法律优位、法律授权、自由裁量的比例、信赖利益保护、公开公平公正等重要原则等;二是领导决策层要普遍建立法律顾问或咨询机构来发挥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要求“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以开展对决策和管理的法律咨询、合法性审查和相关法律事务的处理,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宣传法律专业知识、释明法理、警示违法后果、抵拒非法处理等方式,来帮助领导干部提高法律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详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评论专栏
人民网论:弘扬核心价值观须长流水重实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十分重要。上行带动下效,言传胜过说教。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为群众树起一面旗、一面镜。焦裕禄千方百计带领兰考百姓治风沙、种泡桐,让群众觉得有奔头、有希望,更加坚定对党和国家的信心。相反,有的领导干部生活奢靡、脱离群众,台前一套台后一套,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心中“受伤”。【详细】
中国青年报:任何时候,爱国情怀都不应被边缘
每个时期都有消极避世者,什么社会都有利己主义,但这并不足以阻止大多数中国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一些偏激、不理性的言论,之所以时而掩盖热爱祖国的正义言行,互联网在其中起到了放大作用。包容不同见解,传递各方观点,是互联网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海纳百川的包容力也带来了挑战,原本一些非主流的观念,个人看法,甚至偏见,在喧嚣的互联网中赢得了眼球。此时,利用互联网语言激发和传递“正能量”,就显得格外可贵。【详细】
光明日报:“自干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笔者要旗帜鲜明地站在“自干五”的角度说几句话,因为他们是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对污蔑中国的言论进行理性、历史、客观的辟谣、解释和批判。他们不像“网络水军”那样拿钱发帖,而是废寝忘食地自费查资料、找理论;他们鼓励理性思考,习惯引用文献和已有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盲目占据什么“道德制高点”;他们对能够提供资料并理性思辨者持有宽容态度——这与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社会,用尖刻、嘲弄的语言来攻击政府和社会现实的所谓“公知”和“精英”有着本质的不同。【详细】
人民日报专访80后网络作家周小平:必须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我个人感受最深的,首先是习总书记读过很多文艺作品。他不仅读过这些书,对书里讲的内容耳熟能详,甚至创作这些作品的很多地方,他还去过。在文艺和文学上,他的理解非常深——这让我很吃惊。因为在我的想象中,领导人是很忙的,应该没有时间关注这个。但是习总书记不一样,他恰恰很关注,他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故事。习总书记实际上想表达一种自己内心深处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渴望之情,可以说是溢于言表——对中国文化市场繁荣起来的期待溢于言表,对希望看到中国文化更为自信的盛况的期盼也是溢于言表。【详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家解读专栏
马一德: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化的成长。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重塑民族文化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广泛地凝聚共识,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价值引领,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最终价值依托,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纽带和精神旗帜。在12个词、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倡导和精神引领,也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可以在改革中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详细】
杨明:不能割断“精神命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既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领导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一个符合历史和现实状况的事实判断;也是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采取的正确选择,从而也是一个有益于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价值判断。这一判断鲜明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详细】
周世敏: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落细、落小和落实
注重实践养成,外化于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行动。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使价值导向变为价值取向,进而促进发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精心设计更鲜活、更接近大众、更符合受众的认知特点和行为规律的活动载体,引导人们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气。要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褒奖诚信、约束失信”“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面向大众的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让人们更好地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详细】
张湘涛:雷锋精神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宝贵财富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忠于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彰显中华传统美德。两者的核心要素相互贯通,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雷锋把个人命运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雷锋精神体现公民应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既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航标,也是全社会在核心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与雷锋精神在价值取向上有着内在契合性。【详细】
李泽泉:践行核心价值观应抓好“知、情、意、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做到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但从“知”到“行”过程中,还有“情”和“意”两个重要心理环节需要把握。“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紧密联系,呈现为由表层向深层不断发展的状态,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知”要解决认知问题,是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是践行的基础。强化“知”,首先要“知”其为什么。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就无法很好发展。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其次要“知”其是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详细】
■ 学习问答
1、为什么“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答:爱国主义需要中国公民将自己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整合进自己个人价值与生活意义的构建。中国显著区别于其它国家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自己悠久的历史。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时候,总会问到自己从哪里来这样一个问题。国家历史与个人思考结合起来,便能够将个人短暂的生命作为民族漫长发展的成果,并将有限的个体生活意义与几乎无限的民族延续结合起来,让个体自己的价值意义取得一种由民族历史锻造的厚度。中国显著区别于其它国家的第二个特点是自己广阔的国土。多数个体生活的实际范围有限,但国土的辽阔一方面扩展了想象的边界,属于自己的土地远大于居住地,另一方面提供了实际的可能,为求学、就业、定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这些想象的空间和实际的可能让公民个体的价值和意义不再与居住地的狭隘性相联系,而是取得了一种由领土面积拓展的宽度。中国显著区别于其它国家的第三个特点是自己灿烂的文化。从百家争鸣到唐诗宋词,从古代的儒家传统到近现代的革命与改革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公民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一种格外的深度。通过把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与自身的价值意义对接,公民的个体生活获得了极具厚度、宽度与深度的方式,而民族国家这一总体性的存在也得到了具体的表达。【更多】
2、如何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
答:目标决定着方向,要求彰显着标准。目标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的关键要素,没有确定的目标要求,培育和践行就会方向模糊、失去成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三条总体要求。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首先要对这个总体目标要求有一个全面理解。只有全面理解、准备把握这个目标要求,才能确保培育和践行活动见到成效、收到实效,真正达到开展这项活动的根本目的。【更多】
3、如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溯源?
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以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科学改造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学说的批判,对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将黑格尔以神秘的方式表述的颠倒的意识形态理论再颠倒过来,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告诉我们:不只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意识形态内部各观念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结构与功能”的关联,而且这种“结构与功能”的关联往往更直接、更迅捷、更变幻激荡。全面认识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功能”是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一把钥匙,而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才能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蕴含,完成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更多】
■ 编读往来
这里,是我们与您沟通的桥梁,您的建议,《党政干部学习文选》愿意听,您的想法对《党政干部学习文选》很重要!
我们开辟“编读往来”这个栏目,旨在加强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目的只有一个:把文选办得更好,满足读者和网友的需求。她是我们与您沟通交流的使者。如果您对我们的文选有更好的建议,或者对某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您都可以点击留言处畅所欲言。对于您的问题我们会及时反馈。您的参与定会成为推动杂志更快更好发展的动力,我们期待着您的参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