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选
本 期 要 目
2014年10月刊
主办: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cpc.people.com.cn/
人民网理论频道
theory.people.com.cn
主编:孙海峰
副主编:万世成
编辑:万鹏 朱书缘
联系人:万鹏
电话:010-65368362
传真:010-6536396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邮编:100733
声明:本刊所选编稿件均转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合作媒体,请勿擅自盗印、出版。
本刊为免费电子刊物,仅供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以及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参考。
欢迎读者为我们改进办刊提出意见建议!
邮箱:lilun@people.cn
|
■ 新闻综述…………………………………………………1
■ 本期聚焦:法治中国………………………………5
•江必新: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
•刘剑文:法治也是生产力
•杨小军:中国要践行法治,关键有三点
•吴志攀:下一阶段法治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评论………8
•人民日报评论员: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人民时评:谁说正能量“没市场”?
•光明日报:尊重文明多样性守护文化民族性
•北京日报:崇高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家解读………10
•王伟光:充分发挥湘学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宋乃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叶小文: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
•刘天亮:为民族梦想注入信念的力量
•蒋璟萍: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问答………12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在哪里?
•3、怎样广泛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
■编者往来 ……………………………………………… 10
|
■新闻综述
习近平: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 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
习近平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对我们探索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牵引作用。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
习近平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总结运用党内历次集中教育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取得了新的认识、积累了新的经验。党内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必须突出重点、聚焦问题;必须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必须严字当头、从严从实;必须层层压紧、上下互动;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
习近平指出,经过这次活动,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习近平强调,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讲认真就是要严字当头,做事不能应付,做人不能对付,而是要把讲认真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作风建设如此,党的建设如此,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如此。【详细】
李克强: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进取求实效 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李克强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改革效应不断释放,新的增长动力正在生成。但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各种矛盾交织。既要对我国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充满信心,又要对困难和挑战有充分估计,注重用新视角把脉经济,以新思路拓展新局,在持续发展中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态、提质增效。
李克强强调,要看到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预调微调,突出三大取向,着力以深化改革的办法稳增长、促发展,着力以调整结构的举措补短板、添后劲,着力以改善民生的成效增福祉、加动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李克强指出,要落实国务院部署,推进六大举措。一是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并抓住有利时间窗口,有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环保等价格改革。二是瞄准群众急需、迟早要干的薄弱环节,年内在水利、环保、信息网络等领域再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推开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模式,鼓励社会投资。三是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四是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更好支持“三农”、小微企业、新产业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业态成长。五是用好用活财政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运用定向举措,推进普遍性降费,支持实体经济,缓解“融资贵、融资难”。六是研究出台扩大开放、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措施。【详细】
张德江: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认真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新贡献。
张德江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始终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作出的不懈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同党和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和形成的重要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制度功效。面向未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增强政治定力,走好自己的路,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张德江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引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不断推动人大工作完善发展。【详细】
俞正声: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
俞正声指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巨大成功,得到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中央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深化内地与港澳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香港、澳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支持港澳同胞开创香港、澳门更加美好的明天。
俞正声强调,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近年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我们将继续坚持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维护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继续实施造福两岸同胞的政策措施,不断扩大两岸交流合作。
俞正声说,长期以来,广大侨胞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的侨务工作宗旨,关心海外侨胞在住在国长期生存发展,依法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正当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详细】
刘云山:加强民族干部培训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提供支撑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谋划新疆工作,召开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重要保障,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提供了基本遵循。新形势下新疆工作大政方针确定后,干部就成为决定性因素。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成为整个新疆工作的关键环节和紧迫任务。
刘云山指出,做好新疆民族干部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不断推进,更好服务新疆工作大局。要始终贯穿政治强、能力强、作风强的基本要求,着力抓好政治素质培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正确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着力抓好能力培训,不断提升促改革谋发展惠民生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抓好作风培育,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强化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强化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强化奉献精神、担当精神,努力锻造为民务实清廉的过硬作风。
刘云山指出,办好新疆民族干部培训班,涉及多个部门、多个方面,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要认真总结新疆民族干部培训班60年办学经验,把握干部成长规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创新教学培训方式,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详细】
王岐山:不折不扣落实中央要求 持续强化巡视震慑作用
王岐山指出,党中央对巡视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听取汇报,提出明确要求,为巡视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我们党进行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立场、有目标。立场方向就是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不懈纠正“四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当前目标是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保持高压态势;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后的顶风违纪行为,越往后执纪越严,强化使之“不敢”的氛围。做好巡视工作是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的具体体现,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站稳立场、把握方向,哪里问题集中就巡视哪里,谁问题突出就巡视谁,巡视过后再杀个回马枪,给党员干部以警示,发挥更大威慑力。
王岐山指出,要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巡视前要做足功课,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在腐败问题上,要紧盯矿产资源、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惠民资金和专项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四风”问题上,要盯住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方面的问题,也要关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重点发现顶风违纪行为。在纪律问题上,要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执行情况的检查,重点发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问题。在选人用人问题上,要重点发现买官卖官、带病提拔、超编制配备干部和“裸官”等问题,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工作。选好人、用对人是头等大事,选对一人、造福一方,选错一人、贻害无穷。
王岐山强调,逐步实现巡视全覆盖必须转变方式、创新方法,在开展常规巡视的同时,深入探索专项巡视。专项巡视可以针对一个地方、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某个方面、某个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体现机动灵活、出其不意、短平快的特点。对巡视发现的问题要有思考、有分析、有判断,从个别中发现一般,找出共性问题,分类处置、用好巡视成果。【详细】
张高丽:凝聚共识落实行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张高丽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近期又出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确保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中国致力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与2005年相比,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28.5%,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25亿吨。
张高丽指出,中国是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任务艰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今后中国将以更大力度和更好效果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中国将尽快提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碳排放强度要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要显著提高,森林蓄积量要显著增加,努力争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尽早达到峰值。
张高丽表示,中国将加快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强化技术创新,增强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张高丽表示,中国将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从明年开始在现有基础上把每年的资金支持翻一番,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还将提供600万美元资金,支持联合国秘书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详细】
■ 本期聚焦
编者按:7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会中,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还是党史上的第一次。这次全会将释放出哪些改革信号?“依法治国”又将为我们提供哪些研究的课题?投稿信箱:lilun@people.cn
江必新: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
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中国。现实表明,社会领域的治理问题仍然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构成了建设法治中国的一个显著短板。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深化法治的固本之举,是法治一体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首先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法治社会建设中的诸多矛盾,并从对矛盾的分析入手,厘清法治社会建设的进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有七。
一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与维权理性不足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一方面渴望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却不满法律程序上的种种限制;一方面认为他人违法侵害其权益,另一方面自己却坦然违法、钻法律漏洞;一方面以法律为武器,另一方面却容易以极端方式维权。这些矛盾导致维权与违法往往交织难辨。
二是对公权力机关的诉求日益增长与对公权力机关的服从、配合与支持日益淡化之间的矛盾。大部分人仍有遇事找政府解决的习惯,而且在新的形势下其诉求愈加多元复杂。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对公权力机关必要的信任,对其服从、配合、支持的程度则日渐降低。这种下降状态又反过来削弱公权力机关满足人民群众诉求的能力和资源。
三是对依法治国方略和法律至上原则的抽象认同与人情、关系、私利、政绩大于“国法”的行动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厉行法治早已是共识,宪法法律至上也获得了最广泛的观念认同。但在具体的行动中,特别是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务上,人情、关系、私利、政绩等不正当考虑迅速成为行动者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处于至上地位的法律被架空。
四是公权力机关的退位、归位与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发育仍不成熟之间的矛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公权力机关退位和归位,理性再定位的过程。但由于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社会组织仍不规范,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往往难以担当起合格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导致公权力的进退维谷。
五是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与法律质量整体上仍不理想之间的矛盾。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然而,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立法质量已在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层级的法律规范质量不高、类型化不够、科学性不足,将执法和司法带入或难以实施,或实施冲突,或实施背反的多难困境。【详细】
刘剑文:法治也是生产力
为什么要提出“法治也是生产力”
提出“法治也是生产力”,主要是为了深化“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重大论断,针对社会现实需求,突破转型期瓶颈,更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这也是从“生产力”的概念内在属性与法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基本功能出发,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此外,这一提法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人民群众理解和熟悉,能够较好地发挥宣传作用,从而更好地凸显法治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一方面,提出“法治也是生产力”,是回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我国近三十余年来高速经济增长,成就斐然,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但与此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持续一段时期后进入瓶颈期,也积累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贪污腐败、“四风”现象盛行,等等。如果坐视这些社会问题发展下去,甚至愈演愈烈,就可能会削弱公众的信心,最终会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举例言之,“三公经费”的居高不下,就会让这部分虚耗的财政资金“退出”其本来应该投向的生产领域,并且让企业等市场主体不得不负担额外的“人情”成本,长期来看,势必会影响整个市场环境和氛围。
科学技术确实能在“增量”层面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仅此尚显不够,还需要从“存量”层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避免生产力的无序“内耗”。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针对当时科技不发达、生产工具落后的急迫需求,这是高瞻远瞩、直中要害的重大论断。今天,我们提出“法治也是生产力”,同样是出于当前发展阶段的紧迫需要,是具有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的。
另一方面,提出“法治也是生产力”,契合“生产力”概念的内在属性,是其社会性与时代性的充分体现。【详细】
杨小军:中国要践行法治,关键有三点
党和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与制度的执行,说到底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和推动。在人的推动中,领导干部的作用是无可替代。我们的法治建设,是建立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基础之上的。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推动法治建设方面发挥着极大的积极作用。有了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仰,才能带动全社会的法治尊重和信仰。
必须强化对法律实施的制度、体制、机制建设,确保法治实践的有效推进。法律实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须有相应或者相配套的制度、体制、机制保障。例如,经费支持,是很多法律实施的必备条件。如果一个国家机关的经费是要靠罚款和收费来满足的,很难想象这个机关在执法中会依法而行政,而不是依钱而行政。如此一来,其公正性、正当性和公信力就不复存在了,法治就变成了钱治、利治。可以说,法治建设是需要客观条件的,打造法治建设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需求和趋势。
司法的保障。法律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纠纷。这需要一个中立、公正的裁判者依法来做出判断和决断。在现有体制中,这个中立者就是司法。因此,司法的核心和生命是公正。公正的司法和制度,是确保法律实施的重要因素。改革和完善我国司法制度,使之发挥其公正最后一道防线上的底线作用,是当前法治建设的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司法制度改革,关于司法去地方化、去行政化和尊重司法规律等改革,都是为了增强司法公正性的改革,也当然是为了使改革后的司法更能承担起保障法律实施的监督者和守护神的职责。【详细】
吴志攀:下一阶段法治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其一,就是要用法律的方法划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中国是一个大国,即使今天有了最好的喷气式飞机,从海南岛坐飞机到乌鲁木齐,也要好几个小时,这么大一个国家,维护统一、维护中央权威,同时照顾好各个地方的不同特点,调动各地的积极性,这是执政兴国的一个基础。分税制改革之前,我们的中央财政略显单薄,而一些地方财大气粗。那时的地方政府,还没有在“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方面“打主意”。在推行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和地方实际上重新划分了财权,中央财政大大充实了,同时,城镇的房屋市场化改革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这些改革,影响深远。但任何一项改革,不可能只有好处,不可能没有一点消极面。我们现在都看到了,比如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一些地方的收入主要靠卖地,房地产成为主要支柱产业,但泡沫大了,有问题,老百姓也受不了,国务院三令五申平抑房价,先后出台《国十条》和《国五条》,但收效都不明显。还有地方债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复杂。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里面要算经济账,还要有法治。我们现在比过去更加强调依法治国,治国首先就要治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个大的框架当然是宪法,是我们的根本政治体制所确定下来了的,但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在各个部门法中都有反映。新一轮的法治建设与改革,要在这方面下力气。【详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评论专栏
人民日报评论员: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凝结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的奋斗史,深刻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方向和路径,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注入了思想能量、提供了重要遵循。【详细】
人民时评:谁说正能量“没市场”?
当世界上第一个用自己的身体进行飞行员逃生弹射装置试验的科学家走进视野,当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盐湖地区待了整整28年的女研究员向家人致歉,《绝对忠诚》唤起无数人对于“意义”的重新思考;当新华社记者唐召明将过去20年每次重大节日时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照片传到网上,当香港网友晒出自己与国旗的合影——这些,都汇聚成“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我的国旗”的呼唤,成为国庆长假中最强的网络之声。
让我们把镜头拉得更近一些。浙江一名普通女子,21年前帮助了一名乞讨小伙,小伙如今创业成功,希望用百万余元来报恩(相关报道见本报第四版“点赞中国”)。这样一条最先在网络上传开的新闻,成为这几天许多网站点击量最高的条目。“这个真感人啊!落难受人帮助,一声不响记在心里,发达了报恩,纯爷们儿!老子快看哭了”“正能量,社会需要这样的新闻,应该大力弘扬。”如此朴实的跟帖,都有数万次的点赞,谁敢说正能量“没市场”?【详细】
光明日报:尊重文明多样性守护文化民族性
作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文明是华夏子孙必须继承、守护、光大的瑰宝;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且从未间断的独特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象征。在历史上,尤其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曾发生过多次碰撞和交融。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更是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课题、世界文明演进的重要推力。正如习近平在谈及民族文化时所强调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讲话深刻阐释了文化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张力,发人深省。【详细】
北京日报:崇高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简单单24个字,内涵是非常崇高的。如果进一步提炼,笔者认为可概括为“真善美公新福”六个字。真善美,是带有世界性、国际性的概念,一说大家都明白。但既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该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东西。一曰公,这是社会主义很重要的本质特色,公私之间公是第一位的,集体优先、国家优先、人民利益优先。二曰新,就是要力争创新,要有新思想、新行为,追求新创造、新成就。三曰福,就是要生活幸福,不仅要有高素质,更要有高品德,这样才能做事成功。【详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家解读专栏
王伟光:充分发挥湘学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固其根本、浚其源泉之道。反之,抛弃传统,就会丢掉根本、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在中华文化的大传统中,有着众多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传统,它们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鲜活的文化质料、丰富的实践载体、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湘学作为产生和传承于湖湘大地的极富湖湘特点、时代特征与个体特性的地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价值传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湖南应当以继承发扬湘学优良传统为切入点,做好湘学优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文章,通过着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文化认同、文化体验,不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前进。【详细】
宋乃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详细】
叶小文: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
中国梦不是空想,原因之一,其梦有根。
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梁漱溟语)
根,维系于民族精神。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除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根脉切断不得。
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详细】
刘天亮:为民族梦想注入信念的力量
世界掌握在那些抱定信念凭借才能去实现梦想的人手中。在共和国迎来65岁华诞之际,有一种味道常常萦绕于心,那是共享繁荣前景的国民自信;有一个梦想轮廓愈加清晰,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在深入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喷薄而出的“强大改革决心”,不仅让世界看好中国,也让亿万中国人听到了梦想敲门的声音。放开“单独两孩”政策,劳教制度废止,放宽中小城市落户和异地高考条件,企业注册登记门槛降低……这些已揭开面纱或尚在路上的改革措施,与民众集体意愿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合拍程度,深刻表明梦想确实拥有引导现实向前向好的力量。【详细】
蒋璟萍: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礼仪文化为核心内容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既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之一。为此,我们很有必要科学地分析中国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汲取其合理内核,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详细】
■ 学习问答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主导引领和整合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巨大功能。
一是为变化的社会提供理想目标与发展规则。转型社会中由于社会生活迅速变化,社会思潮起伏变幻,使主流意识形态和原有的辨识框架受到挑战,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认同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的功能是在社会转型、社会生活剧变的过程中,为政府、社会和个人提供正确判断和选择的社会理想目标和基本发展规则,以便在快速变动的社会中,引领社会和个人走向正确的方向。
二是为多元的社会提供共同价值观念基础和行为准则。转型社会中利益格局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能否在多元的社会中建构起被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基础和基本行为准则,关系社会转型的成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系统,包含思想理论、理想信念、精神风尚、道德准则等基本价值因素,能够有效地制约和整合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成为凝聚当代中国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基础和行为准则。
三是为赢得全球化挑战提供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更多】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在哪里?
答: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党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方位,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更多】
3、怎样广泛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
答: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教育活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形势下,要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实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为传播。
(一)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是将修身养性列为人生第一大事,涵养君子人格,“养吾浩然之气”,这是人之为人的基础所在。道德自律首先是内在的要求而非外在的强制,人的道德自觉是社会善治的基础所在。这种传统也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激励中国人自强不息并创造和延续了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如今,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传统的道德教化机制受到了巨大冲击,人们更多地遵从市场竞争和逐利的法则,结果也常常背离自己的“本心”。随着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也由于社会转型带给人众多的焦虑,人们越来越渴望内心的安宁与精神的安顿,因此各种修身养性的活动受到欢迎。适应这一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恢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让修身成为人生活的需求,从而让道德实践活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要求。【更多】
■ 编读往来
这里,是我们与您沟通的桥梁,您的建议,《党政干部学习文选》愿意听,您的想法对《党政干部学习文选》很重要!
我们开辟“编读往来”这个栏目,旨在加强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目的只有一个:把文选办得更好,满足读者和网友的需求。她是我们与您沟通交流的使者。如果您对我们的文选有更好的建议,或者对某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您都可以点击留言处畅所欲言。对于您的问题我们会及时反馈。您的参与定会成为推动杂志更快更好发展的动力,我们期待着您的参与!>>>留言